中国梦公益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劳模风采

奋斗的底色永不变 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2024-10-01 20:15:24         1   0

9月27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提供精神动力的决定》(下称《决定》)。
在人口经济学中,15岁至59岁人口被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他们是社会生产的主力。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被认为是向全省数千万劳动者释放的一个强烈信号——浙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每个浙江人的共同奋斗;只要肯努力,就能创造更美好未来。
《决定》作说明时,省人大常委会特意邀请11位劳模工匠现场旁听。

《决定》作说明时,省人大常委会特意邀请11位劳模工匠现场旁听。 拍友 屠轶钦 摄
“这是我第一次旁听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还是和我们这么息息相关的议题。”刚站完最后一班岗的全国劳模孔胜东全程全神贯注,尤其听到“劳模精神”的部分,不时写写画画,“这是一份属于我们的决定。”
时代在变,奋斗的底色永远不变。《决定》的出台,回应了哪些社会期待,又会为浙江省建设高素养劳动大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带来哪些变化?
《决定》出台恰逢其时
“杭州数字工匠”、浙江杭钻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祝华军,是受邀旁听此次会议的劳模工匠之一。2002年参加工作的他,向记者回顾了20年来他所见证的产业之变,以及产业工人技能需求之变。
“我们公司一直从事能源领域的装备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发及制造。”祝华军记得,刚工作时,公司大力开展水利建设方面的业务,随着产业逐渐饱和,又转向了电力。起初是火力发电,再后来大家开始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于是又逐渐向生态环保领域设备拓展。
光伏、物联网、自动化、信息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也逼着“祝华军”们不断学习新技能,“一开始,企业对员工没有特别多的技术要求,能干活、勤快的,就是企业喜欢的。但现在就远远不够了,一个好的技术工人,既要会动手,又要会动脑。”
今年,祝华军评上了“杭州数字工匠”,他感觉自己的“蓝领”镶上了“金边”,“现在去外面,不少人管我们叫‘工匠’。这是一种饱含敬意的称呼。”
在过去几十年里,以祝华军为代表的产业工人队伍,经历了从全民推崇到“能做白领不做蓝领”,如今又开始慢慢地“香”起来。这背后,离不开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351国道仙居县境内建设工地,工人们抓紧施工作业。 拍友 王华斌 摄
2017年2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中央文件中首次并列在一起。此后,“三个精神”又被先后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党和国家重要文件,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了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
对于浙江来说,此次出台《决定》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当前浙江制造正加速向浙江智造转型,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逐渐转向高精尖产业。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
今年省委“新春第一会”,浙江提出要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其中,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是基础支撑——规模庞大的劳动者队伍,是推动浙江各项事业稳步向前的主力军。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注入强劲动力——这一动力,同样来自于千千万万劳动者。
应时作出重大事项决定,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行动自觉,是人大的重要职能之一。
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章根明在作《决定》说明时表示,省人大常委会围绕弘扬“三个精神”作出决定,很有必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既是凝聚广大劳动群众思想共识、共同投身宏伟事业的需要,也是建设高素养劳动大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需要。”
为确保《决定》的针对性,省人大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并赴杭州、嘉兴、湖州、绍兴、丽水等地调研,走访职业院校、中小学校、企业、城乡社区,考察劳模工匠馆、工作室等场所,与近百名劳模、工匠和一线劳动者面对面交流,广泛听取意见建议。
最终通过的《决定》分为5个部分共20条,开篇便对新时代浙江所需要的“三个精神”作出定义,并明确了弘扬“三个精神”的责任体系;二、三、四部分分别围绕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出专门规定;第五部分对营造良好氛围提出了共性要求。
激发劳动者的干事热情
新时代,浙江需要的“三个精神”是什么样的?
《决定》作出了精准画像:“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翻阅历史,“三个精神”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我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中,就涌现出了一批批“劳动英雄”。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工人赵占魁穿着湿棉袄在高达2000摄氏度的熔炉前工作,从不叫苦叫累。
新中国成立后,大庆“铁人”王进喜立下“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全力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洪流。
改革开放吹响号角,还不富裕的义乌人拿着拨浪鼓走街串巷,鸡毛换糖。再后来,义乌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又进军海外市场,被誉为“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奇迹”的奥秘,就是辛勤劳动。
开劳模会,戴大红花,这是新中国几代人对“劳动光荣”的美好记忆。今年“五一”前夕,55位亚运会、亚残运会先进个人、集体代表身披红绶带,在省人民大会堂接受省委、省政府的表彰。他们中绝大多数身居平凡岗位,却因为一场家门口的盛会,感受到了时代对自己的感召,点燃了干事热情。
事实证明,不论身处哪个行业,只要付出足够的辛劳与智慧,就能够在平凡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成绩,关键在于一个契机、一份执着。在审议时,不少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提到《决定》应当加强对干事热情的激活。
激活,可以是破除当前社会上对劳动认识的偏见,也可以是让劳动者感受到被认可。
“《决定》中不少内容都是对社会热点的专门回应。”省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比如针对部分中小学生“重学习、轻劳动”的现象,《决定》就费了不少笔墨在劳动教育上,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探索具有先行示范作用和浙江辨识度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模式,并且应当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诸暨市姚江镇江藻小学在麦田里开展“躬身学农事”为主题的劳动实践课。拍友 郭斌 摄
一堂鲜活生动的劳动课,也许就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种子。绍兴市柯桥区湖塘中学位于鉴水源头,借助得天独厚的位置,开展了一系列黄酒相关劳动教育。探访会稽山黄酒博物馆、体验了甜酒酿工艺项目后,该校学生郑茜妍从绍兴黄酒人身上真切体悟了劳动价值和工匠精神,“一粒米到一滴酒,222道工序,100天的酿造,酿酒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真可贵!”郑茜妍感叹。
劳动者的创新能力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一线工人的“小鼓捣”“微创新”,很可能成为企业降本的新专利。数据显示,2023年我省产业工人新增发明专利4.9万件,占全省总数的76.2%。
《决定》希望为这些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提供更大舞台。其中明确,鼓励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根据生活生产实际,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技术创新、技术攻关、技术创造”“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和“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组织各种群众性劳动竞赛,开展劳动积极分子等先进评选活动。
活跃在大街小巷的外卖小哥、快递小哥,是与城市居民接触最为密切的行业之一,他们的劳动权益也牵动着全社会的心。《决定》同样为他们发声:“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
人人争当劳模、人人争当先进
旁听结束后,省人大常委会邀请劳模工匠们开展了一场座谈会,请他们聊聊对《决定》的感想和建议。
孔胜东是大家公认的“老师傅”。2000年评上全国劳动模范的他,高兴地表示:“党委政府对我们一直关心关爱,不仅帮忙办理免费的城市公交卡和公园卡,杭州三台山庄也为我们疗休养留出一间房。这两年,浙二医院、省中医院还为劳模就医专门开辟了绿色通道。”
早在20年前,浙江就在全国率先出台文件,将这份荣誉转换为实实在在的待遇。2004年2月6日,正月十六,省政府就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提高劳动模范待遇的通知,给全省劳模送上一份实实在在的新春问候——全国劳动模范,每月享受荣誉津贴150元,给予全额医疗补助;省部级劳动模范,每月享受荣誉津贴120元,按不低于80%给予医疗补助;对符合购买经济适用房条件的劳动模范、省先进生产(工作)者,实行一定的优先优惠政策……
座谈当天是9月26日,刚好是杭州的第六个“工匠日”。
作为全国最早设立“工匠日”的城市,杭州拿出了最大诚意,给予工匠各种礼遇——建立“杭州工匠”档案数据库,全方位动态化地做好工匠培育和管理服务工作;制定《杭州工匠五年培育计划》,积极推动把工匠培育工程列入到杭州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2021年,全国首个劳模工匠文化公园在杭州开园,工匠林树阵广场荣誉柱上,刻着历届“杭州工匠”名单。

结合“926工匠日”庆祝活动,淳安县举办首届快递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省总工会供图
“这些基层经验做法都被吸纳。”省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决定》鼓励和支持地方设立“工匠日”,开展“工匠月”活动。
为了让“劳动”更富吸引力,《决定》下了大力气保障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在评选表彰、培育评价、示范引领、宣传教育、待遇提升、权益维护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具体规定。例如,针对薪酬分配制度,《决定》明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把技术工人的学历、技能和业绩贡献作为工资合理增长的重要依据,鼓励企业实施项目分红、股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等利益分配机制,健全劳动者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三个精神”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决定》也对劳模工匠提出了新要求,希望他们更多地发挥自身作用——各级劳动模范应当立足本职岗位和所在领域,持续争创一流业绩;积极参加劳动模范助企、进校等服务活动,向全社会传播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支持工匠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等开展服务活动,通过技能服务促进生活服务业发展、生产服务业提质扩容。
全国劳动模范、杭州解百集团有限公司原主管周明娟,是许多杭州中小学生对“敬业奉献”的第一印象。每年她都会抽出大量时间走进校园,与同学们回顾自己从一名临时工成长为一名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的人生历程。“《决定》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待遇保障,我们也有义务作出表率作用。我会用自己的行动传播‘三个精神’的力量,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形成‘人人争当劳模、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她说。
省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决定》的出台只是开始,后续,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将会通过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询问、适时作出重大事项决定等方式,进一步推动弘扬和践行“三个精神”,使其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劳模工匠感言】
全国劳动模范、杭州解百集团有限公司原主管周明娟:
能够在现场旁听《决定》说明,这是对我们一线劳动者的尊重,也体现了浙江对劳模工匠的关怀。
30多年来,我从杭州解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临时工到首席营业员,最终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对我来说,劳模精神就是把“敬业”的价值追求始终贯穿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在平凡的岗位上将服务做到极致,将多年的服务销售经验传授给更多同行。我希望能有更多像我一样的一线劳动者被选出来,在他们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以前做销售,我会想着怎么带着团队在商业模式、业态、管理、服务上创新。这次《决定》出台,也给我一个新的课题——怎么让广大群众在实践中感受到“三个精神”力量。我会参与到其中,为营造“人人争当劳模、人人争当先进”的氛围出一份力。
全国劳动模范、杭州市公交集团有限公司原司机孔胜东:
我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梦想就是开一辈子公交车,第二个梦想就是做一辈子志愿者。第一个梦想,我在今年8月30日退休时已经实现。第二个梦想我还在继续奋斗,退休后,除了继续参加社区“武林大妈”的志愿服务外,每个星期六晚上7时到10时,我还会在杭州市拱墅区中山北路358号门前,为大家继续义务免费修理自行车。
不管身份怎么变化,我都会以身作则,义不容辞地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只要有一口气,我一定会坚持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杭州数字工匠”、浙江杭钻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祝华军:
这些年,因为工作关系,我去过德国等很多制造强国。我感觉中国产业工人的素质正在和他们缩小,甚至可以说并不逊色。目前,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需要提炼劳模、劳动者和工匠的精神内涵,深刻阐述劳动价值观,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对此价值观的认同感。
《决定》的出台非常及时,也尤为关键。这体现了对劳动的重视,为新时代的劳动者指明了方向。它必将激励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先锋模范、领军人物,带领一大批优秀劳动者推动其所在领域的高速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从而推动全行业跨越式发展,为浙江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潮新闻 记者 蒋欣如 葛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