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琪钦从一名普通焊工逐步成长为焊接技能大师、焊接技术专家,并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上海3月13日电 题:“工人院士”毛琪钦:盼望更多年轻人爱上技能 乐当“新八级工”
中新网记者 许婧
“毕竟技能工人的总体收入与现在新兴产业对比,没有任何优势,工作环境相对来说也比较艰苦,而一名技能人才的成长周期又比较长,对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吸引力。但我还是期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有更多年轻人爱上技能,愿意成为‘新八级工’。”新近获得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的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电焊工毛琪钦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说。
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被誉为“工人院士”,是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最高奖励。
谈及“工人院士”这一称号,毛琪钦坦言,作为一名基层工人,没法和院士相提并论,“我们只是在各自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而已,对社会的贡献远不及院士,而且基层一线有绝技绝招的工人非常多,他们只是没有更好的平台而已。”
毛琪钦先后培养出上千名技术过硬的高技能焊工人才。受访者供图
从第一次拿起焊枪至今,毛琪钦已扎根冶金工程建设焊接领域28年,不断致力于焊接工艺创新、科研项目研究和焊接技术攻关,先后参与宝钢三期、上海光源、四代核能、北京双奥等10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并取得20多项焊接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
说到“鸟巢”工程,毛琪钦用“史无前例”形容他和团队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鸟巢”的钢结构屋盖由4.2万吨钢结构构件有序编织形成,横向跨度超过300米,如此大规模空间桁架编织结构在国内外尚无先例。毛琪钦带领焊接团队顽强攻关,通过改进焊接运条方式、探索导电嘴和碰嘴的最佳匹配规格、实行焊接参数合理组合等焊接工艺,有效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项目的顺利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与“鸟巢”一样,国内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建设项目中,同样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施工标准及验收规范。毛琪钦带领焊接技术专家团队夜以继日开展焊接技术和操作工艺实践探索,建造出被国外专家交口称赞的“世界上最好的雪车雪橇赛道”,确保了雪车雪橇项目顺利建成运行。
2005年,毛琪钦参与了中科院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项目建设,他带领团队承担了该项目高精度低应力减振储存环支架设备制造任务,这在当时属于国内首次制造。彼时,毛琪钦一头扎进实验室,反复对比各种焊接方法轻人爱上技能 乐当“新八级工”,改变焊接操作技巧,采取热时效、振动时效加自然时效等不同工艺组合,最终成功制造出技术指标和使用性能远优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传帮带”过程中,毛琪钦发现,和“00后”徒弟交流要更注重方式方法。受访者供图
凭借精湛高超的技术和无私奉献的品德,毛琪钦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冶金行业高级技能专家、首届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国五矿集团特级技师、中冶集团首席技师等荣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从一名普通焊工逐步成长为焊接技能大师、焊接技术专家再到荣获中华技能大奖,“75后”毛琪钦的成长道路并不平坦。
随知青妈妈返沪后,毛琪钦成了一名劳务工。为了谋生,他决定学门技术,干起了电焊,学徒时期,他拼命学习技能,加入上海宝冶后,开始代表公司参加冶金行业的技能竞赛。
“对我来说,获得全国焊工技能竞赛第一是最特别的“工人院士”毛琪钦:盼望更多年,这让我实现了在这行全国大赛零的突破,也是在这次之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不再看中眼前的一些利益。”毛琪钦至今还记得,2000年和2002年参加全国赛事接连败北,此后他苦练本领,终于在2004年斩获冶金建设行业赛事冠军。
拿了冠军,毛琪钦希望自己学习更多知识,开拓眼界,能在技能之路上越走越远。他相继获取了专科、本科学历,这也为之后转型成为教练奠定了基础。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是联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最核心最基础的劳动要素。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大军,正成为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
去年,中国人社部出台政策,将原有的五级技能等级延伸为八级,形成了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序列。
现任上海宝冶焊工培训中心主任的毛琪钦告诉记者,他目前的主要精力放在牵头创新工作室的日常工作,组织焊接工艺评定的实施,开展技能培训和考核,公司焊接相关科研的工作。
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毛琪钦悉心指导培育新人才,进行新工人技能专项培训,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及高师带徒等工作;同时每年开展竞赛类专项集训,不同时期开展技能复证培训。他先后培养出上千名技术过硬的高技能焊工人才,所带教学员裴先锋获得41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银奖。
“目前一线操作已经较少参与,实际培训中偶尔亲自示范”,毛琪钦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新来的徒弟,第一年尽力会多做操作展示,后续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导。
如今,毛琪钦最小的徒弟已是“00后”,在“传帮带”过程中,毛琪钦发现,与“80后”“90后”不同,“00后”更追求愉悦的心情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在与他们交流时,更需要平视,也更要注意方式方法。
“需要因势利导,比如他们对新的操作技术更感兴趣,所以这几年,我们改变了培训模式,更多通过可视化的小视频、现场案例,强化模拟。”毛琪钦期望,未来能畅通完善产业工人队伍成长通道,助力新时代产业工人实现从“工”到“匠”的蝶变。(完)
.